《冰城藏家 珍藏79年前口琴社琴谱》报道见报之后,引起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前副馆长温野、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孙桂娟、黑龙江音乐协会副主席苗笛的关注。这几位对口琴社历史有过研究的专家,纷纷讲述起口琴社琴谱的幕后故事,这故事里,既有悠扬悦耳的琴声低徊,又有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高扬。
两张琴谱
都是革命文物
口琴社缘起
1935年2月,德国人开办的孔士洋行,为了推销德国和来口琴厂在我国生产的“真善美”牌口琴,在哈尔滨的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口琴教员的广告。当时在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当职员的地下共青团员袁亚成(又名袁励康),过去在上海中华口琴学会学过口琴,他去应聘被录取。在与孔士洋行签的合同里,有袁亚成可以在哈尔滨开办一所业余学习口琴学校的规定,洋行每个月给袁亚成50元工资。条件是推销和来口琴,每推销一只给若干提成。开办口琴学校的费用与收入,洋行一律不过问。
袁亚成觉得这是一个开展革命工作的好机会,便去找老同学、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干事姜椿芳商量,姜椿芳将此事汇报给党组织,党组织认为,成立口琴学校一来可以带动更多的进步人士参加爱国运动,二来可以通过合法的形式宣传进步思想,唤醒日伪统治下的广大民众。姜椿芳由此积极帮助袁亚成筹建口琴学校,并联系其他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任震英、金剑啸、侯小古等人加入。
学口琴去!
在这些党团员的帮助下,袁亚成很快在道里区中国十五道街(即西十五道街)二十五号租了房子,买了家具、琴谱架子,刻写了琴谱、讲义,设计印刷招生广告,张贴到大街小巷。 招生广告有半米长,中间印着宽7厘米的4个白色美术大字“学口琴去!”左侧上部印着黑色竖琴的图案社徽,下边是“哈尔滨口琴社”的黑色美术体大字,和社址“道里十五道街二十五号”字样。下面左低右高斜印着5条招生事项:1、开学,三月十日下午五时;2、毕业,两个月速成;3、费用,每月两元;4、歌谱,免费赠送;5、简章,函索即寄。
由于口琴在当时的哈尔滨是新鲜时尚的乐器,所以报名者踊跃,招生一个月,有百余人报名。袁亚成向日伪管理部门登记时,把学校的名称定为“哈尔滨口琴会”,当时德国与日本两国是法西斯同盟者,做为以推销德国口琴为目的的口琴学校,很快得到日伪当局的批准,但当局认为口琴会的目标太大,便命其将“口琴会”改为“口琴社”。这也是口琴社遗留的琴谱等文物上普遍印着“哈尔滨口琴会”字样的原因。
1935年4月1日,口琴社在哈尔滨道里区中国四道街(现西四道街)2号召开成立大会,参加者有男女学员近百人,其中有教师、职员,还有外国人。口琴社聘请了哈尔滨音乐界的名流:刘性诚(即刘忠)、叶长春、任白鸥为顾问。课程为两个月为一期,每期50多人,为了便于学习,每期分为初级、高级两个班。
哈尔滨民间藏家姜本利收藏的口琴社琴谱,共两张,一张是《汉宫秋月》的演奏曲谱,一张是《伏尔加船夫曲》与《勇往直前》两支曲子的曲谱。其中《汉宫秋月》的琴谱,设计精美,有封面有封底,封面是幅满月挂江天、荻花摇亭前的画,封底中间印着“哈尔滨口琴会”的绿色会徽。封面还有“哈尔滨口琴会口琴队吹奏曲”的蓝色印字,右下角有“李哲范同志留念 袁励康 1964、11、22于上海”字样。另一张琴谱上,还有“哈尔滨道里中国十五道街二十五号”的绿色印字,曲谱右下角标有“1936 815”的时间。
“口琴社是我党领导的反满抗日文艺社团,它的这两张琴谱,都是很有价值的革命文物。”音乐史专家苗笛说。
口琴社当年社址所在地
原巴拉斯电影院,口琴社第一次演出就在这里。